首页 > 健康宣教 > 正文

精神卫生知识问答
2015-07-09 16:22:26   来源:   评论:0 点击:

1 .我国精神疾病现状和社会负担如何?

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 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人约1600 万人。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

2 .为什么说精神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3 .什么是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4 .什么是精神卫生问题和精神疾病?

精神卫生问题又称心理卫生问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有,但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5 .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生的各个阶段。各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反之则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危险因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通过消除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健康。

6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有哪些?

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精神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患有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7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人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8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意外事件和重大生活事件,都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社会因素。

9 .婴幼儿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哪些?如何预防?

婴幼儿(0~3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10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哪些?如何预防?

学龄前儿童(4~6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拒绝上幼儿园以及与小朋友相处困难、不合群等问题。应当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

11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哪些?如何预防?

学龄儿童(7~12 岁)和青少年(13~18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以及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问题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

12 .中青年时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哪些?如何预防?

中青年(19~55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应学会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13 .中老年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哪些?如何预防?

中老年(55 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

应学会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

14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现有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化病程,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回避社会交往,最终可成为精神残疾。当一个人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变化时,应及早就诊。

15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身体的疲劳衰弱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虑和无用、无助、无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伤和自杀倾向。抑郁状态下还常出现多种躯体不适,常被误认为躯体疾病。上述主要特征持续两周以上时,应及早就诊。

16 .什么是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

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和其它行为障碍。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较为常见,发生于6岁以前,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因而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尽早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17 .什么是老年期痴呆?

老年期痴呆是指老年人出现持续加重的记忆、智能和人格的普遍损害。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表现为逐渐发生记忆、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全面减退,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益降低,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生活不能自理。

预防老年期痴呆要注意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外伤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当老人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近记忆力减退(记不住近期发生的事情)、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时,应及早就诊。

18 .怀疑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怎么办?

怀疑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应及时劝告其去医疗机构检查。

心理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治疗。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

19 .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怎么办?

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0 .个人怎样做有助于精神健康?

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个人保持和促进精神健康。

21 .对精神疾病患者应采取什么态度?

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要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什么时间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 年10 月26 日通过,自2013 年5月1 日起施行。

23 .《精神卫生法》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白,是精神卫生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对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解决目前精神卫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精神障碍患者不因贫困而得不到救治,确保有肇事肇祸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因疏于管理而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确保无须住院治疗的公民不因制度、程序缺失而被强制收治。

24 .《精神卫生法》中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是如何规定的?

诊断精神障碍应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由精神科执业医师按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作出。个人可以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25 .《精神卫生法》中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及出院有哪些规定?

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但诊断为严重精神障碍,并且已经发生伤害自身或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或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应对其实施住院治疗。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对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监护人可以随时要求患者出院。对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医疗机构认为患者可以出院的,应当立即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

26 .《精神卫生法》中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规定?

为了有效地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精神卫生法》明确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

者的合法权益等;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患者个人信息和病情信息予以保密。在住院治疗期间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的权利等受法律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患者本人、其监护人或近亲属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27 .什么是中国精神卫生的标志?其含义是什么?

飘扬的绿丝带是中国精神卫生标志。

标识释义:绿色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既是社会和公众对精神病人的理解与爱心的表达,更是一种倾力支持精神卫生工作和不断完善自身精神健康,共创和谐社会的行动标志;轻盈飘动的绿丝带,象征着快乐和愉悦的心情,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源泉。

相关热词搜索:精神卫生 知识问答

上一篇:预防自杀:疗心重于疗身
下一篇:精神病防治知识问答

分享到: